“25万亿”与“东数西算”,新基建风生水起

据《证券日报》报道,截至2022年2月16日,多地发布了2022年重大项目投资清单,总投资额至少超25万亿元,各地掀起了新一轮项目投资热潮。

图片

01. 为何推出25万亿巨额投资

大多数国人熟悉,投资是驱动GDP“三驾马车”之一。自从2008年“四万亿”投资以来,基建盛行了很多年。因此,每每GDP增速不理想的时候,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似乎都会祭出投资这个法宝。

过往几年,中央坚定不搞大水漫灌,投资刺激经济的作用不明显。一是因为高速路、铁路、桥梁这些基建大板块基本成型。二是我国宏观债务率已经超过260%。地方政府债务比较重,银保监会针对政府隐性债务下发了《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业界简称“15号文”)再次从严监管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债务,通过负债融资进行投资的难度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小。

即便如此,为何今年各地推出了25万亿这么巨额的投资呢?有三大原因,一是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颁布了五年规划。今年要落实五年规划,推动这些投资项目落地。二是去年3季度GDP同比增速破5%,4季度增速仅4%,GDP环比增速明显降低。我国人均GDP仅是发达国家的1/5左右,即便一线城市人均GDP也未达到最发达国家的1/2,因此GDP保持中等增速仍然是必要的。没有一定的GDP增速,也实现不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当前就业形势压力较大。2021年房地产、教培和互联网等几个吸纳就业大的行业都受到了强监管,今年毕业生数量比去年还多50万,总量接近千万。投资刺激经济、扩大就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02. 25万亿PK 2008年4万亿是什么概念?

2008年“四万亿”投资刺激计划,2022年25万亿投资,规模大不大?查阅我国历年GDP数据,4万亿相当于2008年GDP的1/8,即12.5%。25万亿相当于2021年114万亿GDP的21.9%。可见,同样是巨额投资计划、同样按多年落地完成,可看出今年地方政府推出的25万亿投资计划是非常巨大的。

不同的是,2008年的4万亿资金是在中央层面有具体计划和资金保障的,而现今地方政府提出的25万亿仅仅是投资计划。投资计划中,一是当年实施的投资一般难超过总额的30%。例如,2月17日深圳集中启动新开工项目245个,总投资约2355亿,2022年度计划投资约444亿,当年落地投资仅占总投资的18.85%。二是投资计划中还有较多属于前期投资项目。“前期”是指项目投资方已明确但尚在筹备中的项目,暂不具备动工条件。三是还有一大批是政府招商引资项目。这类项目的投资金额已初步明确,但投资方还属“八字还没一撇”。

再查阅近年的年度投资计划汇总数据相关报道,2020年披露的地方政府投资计划合计达到34.4万亿。可见,地方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的数据无法与2008年的4万亿相提并论。

“25万亿”与“东数西算”,新基建风生水起
2008年以来我国GDP现价及不变价趋势图

03. 大基建的亮点是适度超前新基建

巨额投资,必有大基建。《证券日报》报道提到“有的地区新基建投资规模超过老基建投资规模,而有的地区基建投资总量占总投资额的六成以上”。按照我们的经验,按投资总额的四成保守估计基建投资,25×40%=10万亿。因此,粗略估计25万亿地方政府投资计划中基建投资约有10万亿元。新基建是投资亮点,但交通、能源、民生等基础设施仍然是基建投资的主要领域。

“25万亿”与“东数西算”,新基建风生水起
新基建典型领域

新基建首推数字基建。5G基站、千兆光网和数据中心,尤其是“东数西算”工程是数字基建实打实、边界清晰、不是停留在概念阶段的新基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农村地区的5G基站和千兆光网覆盖率还较低。

国家发改委在批复西部建设宁夏、内蒙古、贵州、甘肃四地之后,又批复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四大都市圈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全国布局8个算力枢纽的“东数西算”工程启动。“东数西算”被认为是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后的又一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有望成为孕育了多年的新基建的新抓手。

图片图片图片

//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资料来源:通信产业网。

1月18日,上海市政府发布《2022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预先安排2000亿元以上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重点投向港区、航道、铁路、轨交、水利、地下管线等传统基建,以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为代表的“新基建”。

深圳市探索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提出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支撑“四型城市”:枢纽经济示范城市、通道型城市、韧性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圳城市版图小,大型基础设施基本布局完成,未来就是通过新技术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提高整个基础设施质量,形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跨区域一体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短板仍然很多。无论是从东部和中部乡村居民家庭汽车拥有情况看,还是从我国汽车年销量超过美国约1000万辆来看,我国俨然已进入汽车社会。汽车社会的到来,国民活动半径急剧扩大,城乡道路、市政、轨道、网络、能源和产业基础设施都要适应汽车社会新趋势。在汽车社会和走向中等发达国家过程中,要素跨区域流动需求增加、流速加快,基础设施短板会不断浮现。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我国跨区域的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供需平衡。

“25万亿”与“东数西算”,新基建风生水起
2008年以来我国汽车及乘用车年销量趋势

04. 发挥新基建推进器作用

从2020年3月中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至今已2年,再到提出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此次“东数西算”工程,有牵住新基建“牛鼻子”的气概。

“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当仁不让地要承担推进器作用,持续发出澎湃的推动力。一是全国已然布局八大算力枢纽,统筹我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势必会牵引数字产业发展和布局。二是5G基站覆盖率的提升,进一步激发上游通信设备投资和下游网络应用、各地相继聚集2B和2C产业。三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缩短城市群时空联系,加速跨区域一体化,提升资源要素流动效率,促使经济效率和民众幸福感同步提升。四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人工智能产业基础设施,贴近居民生活,产业化规模呈倍数增长。五是工业互联网和特高压,正孕育B2B类型的新产业。新基建正如一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05. 避免新基建可能带来的问题

新基建是个新事物,既能发挥新动能,又可能引发新问题。各地上马新基建,要避免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实事求是,不能“一窝蜂”上马新基建项目

东中西部、同一个城市、都市圈各自的基础水平、市场需求和存在的短板都不同。因此,各地的新基建要符合当地实际,不能“运动式”投资新基建。

二是遵循市场规律,切忌只重投资而不重效益

经济高质量需要新基建这个推进器,但要认识到新基建本身就是高质量的代表,就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项目。遵循市场规律,做好新基建的前期研究、规划和设计以及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和企业各自优势,并重经济和社会效益,避免盲目投资和造成资源浪费。

三是改变固有思维,重视新基建人才问题

新基建是运用新技术或者是为新技术服务的基建,既要依赖老基建又超越了老基建,其建设投资、内容和运营都需要创新,因此需要配备一定的新技术人才。西部地区投资新基建,要与头部企业合作,解决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中东部地区要在运维新基建设施过程中解决较高人才成本问题。

四是借新基建之名,行老基建之实

例如,将一般的IDC当成大数据中心扶持;对数据中心的机架上柜率和电能利用效率指标、算力用于数字货币挖矿等缺少监管;以新基建项目为名,骗取地方政府补贴。这都是对新基建涉及的新技术缺少认识带来的新问题,要加以避免。

本文来自综合开发研究院,详情请查看原文链接

(0)
上一篇 2022年3月5日 上午10:32
下一篇 2022年3月7日 下午5: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