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现代物理治理学》、《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等专著)
1.负氧离子是怎么形成的?
所有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是由互相作用的次原子粒子所组成,其中包括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在射线、受热、强电场等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电离效应,这些电子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电子。
自由电子被空气中的氧气捕获,便形成负氧离子。
负氧离子非常简单地说,就是捕获了一个电子的氧分子,其过程表示为:O2+e–→O2–
2.为什么说空气离子一般都是指负氧离子?
空气是由氧、氮、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氧约占21%,氮约占 78%,二氧化碳约占 0.03%,其他的氩(Ar)、二氧化碳(CO2)、氦(He)、氖(Ne)、氪(Ke)、氙(Xe)、臭氧(O3)、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等约占 0.07%。
由于空气中各种气体元素的电子亲和力,即“俘获”自由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氮的电子亲和力大大低于氧和二氧化碳,而氧是在低层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活性很强,因此空气电离产生的自由电子大部分被氧分子获取,形成负氧离子[O2–(H2O)n]。所以说,空气离子也可称为负氧离子。
3.便携式负氧离子康养仪能释放多少小粒径负氧离子?
2cm 距离负氧离子释放浓度为2000万个/cm3左右,30公分为 80万个/cm3左右,1米距离为几千到几万个/cm3。
4.驾车使用该款产品有什么作用?
可以让车内形成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空间。通过负氧离子的作用,使车内甲醛、苯、氨、丙酮、细菌、飘尘等有害物质得到净化,让人呼吸洁净的空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体补充负离子,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开车时神清气爽,不犯困。
5.清新空气的标准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清新空气的标准为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1000~1500个负氧离子。
6.我们每天需要多少个负氧离子?
我们每天需要130 亿个负氧离子,而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只能给我们提供2~20 亿个,这是诱发我们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易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多发的原因。
7.生命三要素阳光、空气、水,为什么空气最重要?
我们每天呼吸2 万次,吸入空气1万升,其重量是吃的食物和喝的水的 5—10 倍,可见空气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
8.各种环境负氧离子浓度与健康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中,楼宇、办公室的负氧离子浓度仅 40~50个,这样少的负氧离子让人们易处于亚健康状态及诱发生理性障碍的边缘。具体对应关系如下:
场所 | 负氧离子浓度(个/cm3) | 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瀑布边 | 2—5万 | 拥有自然自愈力 |
高山、海边 | 5000—1万 | 杀菌作用下,减少疾病传播 |
乡村、溪流边 | 1000—5000 | 增强人体免疫力、有抗菌作用 |
郊野公园 | 800—2000 | 满足人体基本需求 |
城市绿化带 | 200—600 | 诱发生理性障碍边缘 |
楼宇、办公室 | 40-50 | 处于生理性障碍边缘,诱发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倦意、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等 |
冷暖空调房 | 0-25 | 诱发“空调病” |
9.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最新全球空气质量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700万人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其中21%死于肺炎,20%死于卒中,34%死于缺血性心脏病,19%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7%死于肺癌。
2016 年中国 PM2.5 年均暴露浓度下降到了 48.8ug/m3,但仍高出世卫组织标准值近 4倍。
中国每年近200万人死于环境和室内空气中细颗粒物造成的污染,其中一半死于环境空气污染。
10.车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 皮革制品:甲醛用于皮革鞣制的各个阶段,车内会存在大量甲醛。
- 内饰件:地毯、密封条等内饰件中会大量使用溶剂性胶粘剂,会释放甲醛、苯、及其他挥发性有机物。
- 车内装饰件:地胶、座套垫等释放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有害物质。
- 调蒸发器:空调蒸发器长时间不进行清洗护理,内部会附着大量污垢,会滋生细菌、病毒、灰尘等有害物质。
11.负氧离子是怎样净化空气的?
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PM2.5、甲醛等有害气体、细菌病毒、正离子等。
- 对 PM2.5、二手烟等颗粒物的净化:负氧离子 20000个/cm3时,飘尘量减少 98%。
- 对甲醛、苯等有害气体的降解:当室内空气中负氧离子达到 20000个/cm3时,可对室内油烟、甲醛、苯、TVOC 等有害气体进行持续降解。
- 对细菌、病毒的灭活: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环境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或细胞原生质活性酶的活性,从而达到让细菌、病毒死亡的作用。
- 对正离子的中和:负氧离子能对室内空调、电脑、手机等电器释放的正离子有中和作用,让室内空气清新的同时,还可以让人交成碱性体质,增加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12.负氧离子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 对神经系统:负氧离子能降低脑及组织内的 5-HT(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水平,改善大脑皮质的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加食欲。
- 对心血管系统:负氧离子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吸入负离子后,可使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并因而使皮肤温度上升,改善心功能和心肌营养不良状况。
- 对血液:负氧离子可使血沉减慢,正离子则使其加快,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胶体质点本身荷负电,负离子增加了这一超势,使血浆蛋白的胶体稳定性增加。
- 对呼吸系统:负氧离子可改善肺泡换气功能,提高肺泡对氧的摄入,提高血氧饱和度,吸入具有治疗浓度的负离子30分钟,肺泡内吸入氧量增加 20%,排出二氧化碳增加14.5%。
- 对物质代谢和组织呼吸:吸入负氧离子可激活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加强对氧的吸收、氧化还原和新陈代谢,促进机体发育,并可降低血糖和胆固醇。
- 对免疫系统:负氧离子可加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使血中抗体含量增加,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具有脱敏作用。
- 对消化功能:吸入负氧离子可加强胃液的分泌,改善胃肠道的功能,增加食欲。
13.负氧离子的发现及研究历程是怎样的?
- 首次发现:18 世纪晚期,物理学家库仑(1736 年~1806年)实验发现,绝缘的金属导体所带的电荷会在大气中消失。
- 空气离子命名:19 世纪中晚期,物理学家伦琴研究发现电解质溶液中气体带有的正极性或负极性的电荷微粒,使气体具有导电的性产生各种生物效应的。
14.我国负离子研究历程及现状是怎样的?
第一台负离子发生器的引进:1978 年我国由伊朗的沙啥瓦特博士引进一台电子仪器——生物滤器(biological filter),即我国负离子发生器的前身;
我国第一合高性能负离子发生器的产生:1985年6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和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研制出高效空气负离子发生器,所产生的空气负离子与大自然产生的空气负离子相等同,具有活性高、稳定性好、传播距离远和还原治疗能力强的特点,同时不会产生臭氧和静电等有害行生物。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入负离子研究行业: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部分大专院校、科学院所和专业医疗机构的一批专家学者开始涉足《负离子医学》。他们将负离子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对各种疾病的探索性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族病途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西安医科大学、北京空气负离子研究应用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空气离子研究应用中心等科研机构进行了专业负离子医学研究,使我国负离子医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临床实践中,我国已有很多医疗单位运用负离子技术探索治疗各类痪病。
15.正离子和负离子有什么区别?
在大气中,空气分子浓度为 2.7×10^19个/cm3,其中负离子浓度仅为10^2~10^3个/cm3,但它们却以自身微小的粒子、高生物活性影响着大气环境的质量,以至整个地球生态平衡。
在自然界中,负离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却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高浓度的负离子让人神清气爽、舒心惬意。
相反,大气中过多的正离子会引起失眠、头疼、心烦、血压升高等反应。例如在狂风飞沙之日,在人群密集、空气污油的场所,空气正离子数量骤增,会给人以心烦意乱、头疼疲乏之感。
正、负离子对人体影响对比
生理指标 | 负离子的作用 | 正离子的作用 |
一般反应 | 镇静、催眠、镇痛、镇痛、止痒、增加食欲 | 刺激、失眠、头疼烦躁等 |
血压 | 降低 | 升高 |
脉搏 | 减慢 | 加速 |
呼吸 | 减慢 | 加速 |
血PH值 | 增高 | 降低 |
血糖 | 减少 | 增加 |
血小板 | 减少 | 增加 |
尿量 | 增多 | 减少 |
疲劳后恢复 | 快 | 慢 |
支气管纤毛动 | 增强 | 减弱 |
16.自然界有哪些产生负氧离子的方式?
在自然界中,空气分子在宇宙外来射线、地球放射性射线照射、雷电、风暴、瀑布、海浪的沖击、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
17. 怎样检测到负氧离子
用以下方法检测负氧离子:
- 在距产品碳刷正前方利用“空气离子浓度测试仪”检测,一般可达每立方厘米几十万到几千万个负氧离子;
- 把手放在发射头 2cm 处,可以感觉到微微的凉风,说明仪器正在释放负氧离子;
- 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将烟雾缓慢喷于其中,再将负氧离子发生器的发射头慢慢放入烟雾中,玻璃杯内烟雾很快消失;
- 用普通测电笔,慢慢靠近碳刷,但不要与碳刷接触,如果测电笔中的氖泡开始发红,就说明正在产生负氧离子;
- 将万用表打在 10mA 量程上,一手捏住正表笔的金属部分,另一只手握住负表笔的绝缘部分,将负表笔的尖端慢慢靠近碳刷,随着两者之间距离逐渐缩小,万用表指示逐渐增大,表示空气中的负离子被笔接收,形成电流。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桔数科技,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blog.jushukj.com/archives/3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