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当年震撼演讲: 平庸与卓越的差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几篇演讲是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3、2014、2015年清华大学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内容涉及梦想、成长与失败体验的价值,值得学子及家长们细细阅读。

图片

新华社 北京10月28日电 日前,中共中央决定:李强同志不再兼任上海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陈吉宁同志兼任上海市委委员、常委、书记。(完)

陈吉宁,男,汉族,1964年2月生,吉林梨树人,1998年4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本、硕学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环境系统分析专业博士毕业,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环境保护部部长、北京市市长、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几篇演讲是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3、2014、2015年清华大学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内容涉及梦想、成长与失败体验的价值,值得学子及家长们细细阅读。来源 | 清华大学

2015演讲:要有舍弃的胸怀和勇气

来源:人民网 2015-1-27 郝孟佳

图片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5年第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以“选择与坚持”为主题,陈吉宁教给同学们三件法宝,“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怨天尤人”的心态;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无论面对机会还是挑战,都能有舍弃的胸怀和勇气。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共有1318名同学获得博士、硕士学位。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同学们奋力拼搏完成学业表示祝贺!同时,向悉心指导你们的老师、辛勤培育你们的家人和一路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在今天这个场合,给大家讲点什么。大家知道,在过去几次毕业典礼上,我曾经讲过理想、担当、良知、敬畏等这样一些关于价值信念的话题,勉励同学们在实现自我价值和履行家庭责任的同时,肩负起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重任。这既是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做人做事方面的希望,也是我自己经历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选择与坚持。前不久,我在台湾访问的时候见到一本书,书名叫《Outliers》,书的内容与去年全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主题很吻合,我就买了下来,在回北京的路上很快读完了。书中讲了很多故事来说明社会环境、机遇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不过,我从这些故事中得到了一些新的不同的感受和启示,在此与大家分享。

第一是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怨天尤人。

这本书讲到加拿大冰球国家队的故事,作者发现在这些国家队选手中有一个规律性现象——他们大部分人都出生在1、2月份,很少有在年底出生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加拿大这个冰球运动狂热的国家,教练们会挑选9到10岁的小选手组成“巡回赛小组”,而分组的时间界线恰好是1月1日,换句话说,1月1日到当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会被分在一组。

对10来岁的孩子来说,几个月的年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那些大月份出生的小孩发育更成熟,更容易在同组竞争中胜出。而一个小选手一旦被选中,他将拥有更好的教练、更出色的队友、参加更多的比赛。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其中最优秀的一部分人就进入到国家队。

大月份出生的运动员从一开始幸运地获得了那些微小的机会,并通过努力逐渐把这些机会累积成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为国家队选手。这个规律不仅存在于加拿大冰球运动中,在美国的棒球运动、欧洲的足球运动甚至在学校教育中也有类似现象。

这告诉我们,每件事情的起步阶段都很重要,不要因为事情小就忽视它,不要因为是刚开始就不认真去做。同学们,你们离开学校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是积累未来发展优势的那个机会。希望大家迈好这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把自己的成长融入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即使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决不要消极悲观、怨天尤人。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体会。

第二是要长期坚持,全心投入,不要轻易放弃。

大家在学校时有不少观看高水平演出的机会。当我们陶醉于婉转悠扬的乐曲时,经常会赞叹演奏者的高超技巧,并可能会将此归功于他们的非凡天赋。《Outliers》这本书却讲了另外一个发现:无论是小提琴还是钢琴专业的学生,他们从5岁左右开始学琴,到20岁时,那些具有成为世界级独奏家潜质的学生都至少练习了10000小时,那些被认为比较优秀的学生累计练习了8000小时,而那些被认为将来只能成为一名音乐辅导老师的学生只练习了4000小时。这就是所谓的“10000小时法则”,如果一个人的技能要达到世界水准,他(她)的练习时间通常需要超过10000小时

这个法则也应验在我们熟知的很多著名人士身上。比如,比尔·盖茨就几乎把自己的青少年时光都用在了计算机程序开发上。从1968年他上七年级开始,到大二退学创办微软公司,这期间盖茨持续编程有7年时间,远远超过10000小时,据说当时世界上有盖茨这样经历的人不超过50个。因此,当1975年个人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时代的黎明时刻,能占据最有利的位置去拥抱第一缕曙光的人,自然非“盖茨”们莫属。

图片

前不久,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来清华演讲,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对于创业者来说,什么最重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要放弃”。我们的古人也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一件事情,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你才能从中产生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获得与众不同的感悟和洞察,这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没有这样的积累,即便机会到了你的面前,也很难能把握住。所以,平庸与卓越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天赋,而在于长期的坚持、持续的投入。这是我想告诉大家的第二点体会。

我要说的第三点是,要懂得取舍,有所不为,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诱惑。去年下半年,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清华有一个对话活动。当被问到“在过去3年中哪些是你做的最困难的决策”时,库克回答说,最难的是“决定不做什么”。因为苹果公司有太多伟大的、令人兴奋的想法。他又被问到,是不是要从好的想法中选择最好的想法,去掉次好的想法?令人惊讶的是,库克说,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最好的想法,但苹果公司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并努力把它做到极致,其他的都会果断放弃。

同学们,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对优秀的人而言,选择更是人生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今天你们走向社会,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诱惑,也会遇到很多的挑战、挫折。每当这时候,你都是在回答与“选择”相关的问题。我希望大家,无论面对机会还是挑战,都能有舍弃的胸怀和勇气,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从大众福祉出发,选择最有价值的事情,专心专注地做下去,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事业中让自己从优秀走向更加优秀

同学们,刚才我讲的是自己从很多人、很多事中得到的三点感悟。当然,即使大家做到了这三点,也未必一定能获得你所期望的结果。刚才童之磊校友就讲到他从2000年创业至今,所经历的多次挫折和失败。但我相信,只要做到了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勇于舍弃,你们就会从自己的每一次经历中收获对成功与失败更为深刻的理解。那时候,世界依然属于你,创造精彩人生的空间依然为你敞开。

正如敬爱的朱镕基学长在纪念经管学院建院30周年时,对清华同学们讲的那样,“要大胆地试,不要怕失败;你们还年轻,失败了也无所谓”

谢谢大家!

2014年演讲:行大学之道 成君子之风

来源:光明日报 2014-8-29(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希望你们不要习惯于从问题旁边溜走,不要放之任之,而是要敢于提出问题;不仅要敢于提出问题,还要学会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设性方案;不仅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更要敢于担当,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今天,只有以这种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问题,你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大问题。”

大学生活即将拉开帷幕。你们一定很好奇,大学阶段同以往的教育有何不同,清华会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应始终成为学校的目标。”他还认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在清华,你们将接受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洞悉自然、人生和社会,为成就美好的未来做好准备。当你们离开清华以后,伴随你们的将是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还有历久弥新的清华精神。

一百年前,1914年的11月5日,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他引用《周易》中“乾”“坤”两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解如何成为“真君子”。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了清华的校训。今天,在这里,我也想谈谈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清华人。

图片

做清华人,首先要养成独立的人格。

独立人格,是做人的核心品性,它来自于独立的思考、大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同学们,你们都是以高分考进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所熟知的知识和认知都是对的。从现在起,你们要学会质疑,要善于质疑,要勇于挑战。敢于质疑和挑战,就迈出了“不唯书、不唯上、不从众”的第一步。

人文学院王步高教授一次课上讲到岳飞《满江红》的真伪问题,一名学生提出“河南话里没有入声韵”,岳飞是河南人,《满江红》是押入声韵的,所以这首《满江红》值得怀疑。王老师虽然不同意这名同学的观点,但高度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在大学里什么是“好学生”?好学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人的心智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过程。当你们今后进入了社会,在面对他人的质疑和指责,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时候,你只有具备了独立人格,才能始终坚持心中的理想追求,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挑战,始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做清华人,就是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

坦率地讲,你们以往的高分,大多来自应试教育环境中对于特定问题所寻找的标准答案,而大学需要的是自己主动去寻找问题。文小刚教授对我说,清华学生找老师往往是因为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困难,而不是因为有了好的想法或者有意思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主动才能发现问题,消极被动只能让生命慢慢耗尽。王小勤教授也跟我说,中美两国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主动性和激情,他见过的最好的学生都是会主动提问的学生。

这种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人生的态度上。只有充满激情地去探索、去思考,积极主动地投入和行动,你的大学生活乃至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在清华,按部就班、三点一线的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热情、专注,主动地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自己去发现一些活跃的思想、领域和团体。

做清华人,还要学会包容和欣赏。

对于你们而言,有了高分,更要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情感,学会与人沟通。独立并不难,从众更易,既善独立又能合作,才是最难的。

前些天,我参加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夏令营,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首席执行官博乐仁(Roland Busch)先生谈到,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一个团队却有可能做到完美。我参观过校友创办的很多公司,他们说创业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技术,不是资金,而是创建一个和衷共济的团队。

所以,你们要在集体中深刻理解团队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们相互了解和理解,包容彼此的不同,学会欣赏多样性。

图片

同学们,现在你们对清华园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总想在一步一景中感悟她的宁静与美好。当一切渐渐归于平静,你们难免会发现有很多不满意,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今天,你们已是清华园的主人。希望你们不要习惯于从这些问题旁边溜走,不要放之任之,而是要敢于提出问题;不仅要敢于提出问题,还要学会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设性方案;不仅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更要敢于担当,作为一个领导者、参与者,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今天,只有以这种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问题,你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大问题。

同学们,在一百年前的那次演讲中,梁启超先生说:“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希望你们像梁启超先生所期盼的那样,像家庭、社会和学校所期盼的那样,经过大学生活的砥砺,修君子之德,成君子之风,在清华园放飞人生的梦想,今后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3演讲:大学更重要的是经历失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8-27(陈吉宁在201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同学们,你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此时此刻,你们或许仍沉浸在旅途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之中,或许还在为终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文山题海而如释重负;当然,你们更多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忐忑和期盼。今天,我想告诉你们,大学迎接你们的不仅有梦想、荣誉、激情和浪漫,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经历挫折、经历失败

图片

第一次班会,你会发现自己思想不深、视野不宽,不再是群体的唯一中心;第一堂课,你会感到节奏太快、难以适应,不再是老师目光的焦点;第一次考试,你可能成绩靠后、大失所望,不再是熟悉的第一。

于是,你们可能会开始怀疑以往的读书方式、学习习惯,甚至怀疑自己的专业选择和能力潜质。同学们,挫败感是走向虚空沉沦或者迎接成功希望的分水岭。经历挫败,从挫败中学习,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学的必修环节

从挫败中学习,就是要懂得反思、学会坚守。长期以来,你们接受的大多是中规中矩、有标准答案的教育,你们习惯于做“听话”的好孩子。作为知识的倾听者和接受者,你们无疑是优秀的。但大学是什么?大学是要为你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为你们走向成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大学培养的不仅是已有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未知世界的创造者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大学教给你的不再是唯一的答案,而是教你懂得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懂得甚至有了答案也不意味着成功。面对更多更复杂的选择和没有预设答案的探索,你们难免会在前行中跌跌撞撞。懂得反思,就是在挫败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重新定义什么是成功、什么是荣誉、什么是价值,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

学会坚守,就是在挫败中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内心深处始终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渴望,在风险挑战面前始终坚持做人的原则、崇高的信念和远大的目标。同学们,只有懂得反思、学会坚守,你才能在挫败中把握自我、拥抱青春、走向成熟。

从挫败中学习,就是要寻找自信、挑战自我。挫败会让人迷茫。很多人会在挫败中丧失自信、迷失自我,来清华之前还是“梦想家”,来清华后,可能会“梦”没了,只剩“想家”了。

特别是看到各种知识、信息、机遇迎面而来,身边的“学霸”、“神人”、“大牛”比比皆是,你会更加迷茫和纠结,看不清自己要走的路。大学生活就是一个寻找和发现的过程,只有在挫败中发现自己的目标、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自信。成功不取决于你过去的成绩和基础,也不依赖偶然的机缘巧合,而是来自对自我的挑战,来自挑战中的成长和成熟。面对挫败,只有那些不断壮大自己内心的人,才能战胜自我、找到自信,从生活的自主走向人生的自立。

从挫败中学习,就是要挑战权威、塑造人格。在中学里,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你们难免养成依赖课本、相信权威、听从安排的习惯,努力在既定的路线上比别人走得更快、做得更好。到了大学,你们可以听到很多精彩的讲座报告,接触到很多学术大师。权威值得我们尊重,但尊重不是迷信和盲从。 

去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来清华演讲,介绍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五个实验。演讲的最后,在谈到自己不断取得新成果的体会时,他说: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之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今年5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校长本萨森来访,我们说起犹太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虽然没有什么著名的宫殿建筑,却在思想、文学、科学等很多领域创造了不朽的辉煌。

犹太人口占世界的0.2%,却获得了20%多的诺贝尔奖。交流过程中,谈到犹太民族和当今中国教育的区别,我说,在中国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学生回家后,家长一般会问“今天老师问了你什么问题”;而犹太学生回家后,家长会问“今天你问了老师什么问题”。我问他,是不是这样?本萨森校长说,不仅如此,犹太家长还会问“你问了什么问题老师没答上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犹太文化的一个秘密,也是犹太民族保持巨大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

同学们,你们是未来的创造者,只有勇于质疑,敢于发现前人的局限,才能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形成对世界本质的认知和判断,拓展理性的精神、塑造独立的人格;只有打破传统,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和理论,也才能激发新的思想、创造新的范式、建立新的理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校长陈吉宁:从来就不是传统的学院派

2016年4月14日总第751期《中国新闻周刊》节选众人评价:

现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的邹骥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那时,陈吉宁名声在外,既是系里的第一名,又是学生干部,用清华大学校内评价优秀生时最常见的一个词来形容,便是「又红又专」。

1986年,环境工程系设立首届「陶葆楷奖学金」,大五的陈吉宁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奖者。让邹骥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另一点。在英国时,陈吉宁就不是单纯的学院派,他那时就与英国的各式企业密切交流,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邹骥认为,在沙龙时期,陈吉宁不仅请来了各种企业代表,还将建设部、环保部、水利部等官员请到场,企业、政府、学者共同讨论行业问题,并给出答案。「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2015年在得知陈吉宁履新环保部时,邹骥给陈吉宁发了一条短信,大意是说:「你当部长,应当比当院士给国家做的贡献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那时刚从美国博士毕业回国不久,也在系里任教。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自己没有直接教过陈吉宁,但也和系里的其他老师一样,知道陈吉宁是「81级中最好的学生」

陈吉宁恰好是「文革」结束后的高考生,专业教育完整,再加上他曾在国外留学、任教,有开放的国际思维

一名研究所所长曾和别人交流说:「我知道陈老师希望我能成为他那样的综合性人才,什么都懂,但我做不到像他那样。」梁叶觉得,对方言谈里是佩服的语气。而在环境系里,有关陈吉宁的评价大多如此。梁叶推断,陈吉宁除了学术能力很强之外,还有着高超的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他情商真的很高。

清华一名教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陈吉宁与前任顾秉林不同,顾秉林更像是学者型的领导,这或许也和他将近70岁的年龄有一些关系。陈吉宁则不同,他敏锐、果断、雷厉风行,放眼全局后,能在具体的事情上迅速抓住症结,并作出判断。

他一旦决定实施某件事,并做了广泛的调研之后,会目标明确地去推进此事。几个故事:

2005年3月22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张正春参观圆明园,发现园内正在进行大规模铺设防渗膜的工程。因担心铺设防渗膜会破坏圆明园的整体生态系统和古典园林风格,张正春将此事告知了媒体。

媒体报道后,圆明园防渗工程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一片质疑声中,环保部门介入调查,发现圆明园此项工程未按国家相关法律作环评报告,也未通过北京市环保局的环保审批。

工程被叫停之后的40多天里,仍然没有环评单位愿意接手圆明园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有分析者认为,圆明园防渗工程环评技术难度较大、涉及面较广,而且环评报告直接关系到圆明园防渗工程的「生死」,环评单位对其环评报告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许多环评单位不愿冒此风险。而风口浪尖上的相关部门,非常希望中国的科学家以及学术单位可以站出来。有人找到了清华大学环境系,陈吉宁就拍板承担了这个环评项目。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一车间发生爆炸。爆炸发生后,约100吨苯类物质(苯、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造成了江水严重污染,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

陈吉宁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前往污染现场做环评。曾有媒体报道,当时,陈吉宁不仅迅速从技术上帮助政府出谋划策,还给在建设部担任专家组成员的刘文君打电话,让他联系相关领导去现场参加应急供水工作,及时缓解哈尔滨市民饮水紧张的问题。这件事给刘文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陈吉宁既有专业知识,又看得很长远,考虑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都很有远见

2012年4月1日,有学生看见陈吉宁校长骑着二八自行车,停在清华大学第二教学楼门口,与同样骑着自行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岳光溪聊天,被学生拍了下来,并走红网络。

2013年10月31日,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学校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候选人的答辩会已开始一个半小时,陈吉宁悄悄从侧门走了进来。他并未打断答辩过程,而是悄悄走到最后一排站着,和其他同学一同站着听完了答辩。2015年高招季,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首开先河,决定给高三学生写邀请信。当年招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这封信是陈吉宁亲自执笔写的,前后修改数次,因为陈吉宁觉得这封信代表了清华大学的形象。

「作为校长,他日理万机,但这样的事情他不假人手,可见他对自己分内事轻重缓急的判断。」录取结束之后,陈吉宁再开先河,给录取的新生写信,希望他们能独立报到。上述人员透露,这封信同样出自陈吉宁本人,也是几易其稿,但「独立」的思想从未变化。除此之外,当年的入学通知书开始改版,新生的照片和陈吉宁的个人签名被印在每张通知书上。

在陈吉宁任校长的最后半年中,曾有一名学生因一直探索创业,影响了成绩,难以获得保研资格。该学生过去和陈吉宁在见面会上有过几面之缘,他给陈吉宁发短信,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在学校经管学院一个项目继续学习的想法,想请陈吉宁为自己写一封推荐信。陈吉宁在第二天回复他,自己做了推荐,并祝他成功。这名男生最终没有被经管学院录取,而是进入清华大学其他学院继续深造,但这并不妨碍这名学生对陈吉宁的感激。

据《中国新闻周刊》多方了解,陈吉宁的夫人回国后,一直在企业工作,当时正在一家国企任高管。在陈吉宁决定履新环保部的时候,他的夫人也决定退出企业,并于当年年中转而进入某高校环境学院任教。知情人说,这是为了规避可能产生的不必要的牵扯。

图片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当年震撼演讲: 平庸与卓越的差别

本文来自清华新闻,详情请查看原文链接

(1)
上一篇 2022年10月31日 下午4:04
下一篇 2022年11月3日 上午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