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荣获诺贝尔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

谢振华呼吁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一同参与到绿色低碳的变革和创新中来,建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还给子孙后代一个满载财富、生机盎然、海晏河清的地球。

当地时间2月21日,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主席彼得·诺贝尔宣布,将首届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授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以表彰他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巨大贡献。

解振华视频出席颁奖仪式,感谢基金会授予其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高奖项,表示这项荣誉是对中国多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领域所取得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中所做努力的认可。

近几十年来,中国统筹推进发展、民生、减贫、环保等多重任务,用自身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非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反而能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愿同其他国家交流经验,共建全球生态文明。

图片

解振华呼吁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人一同参与到绿色低碳的变革和创新中来,建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还给子孙后代一个满载财富、生机盎然、海晏河清的地球。愿继续尽己所能为可持续发展事业贡献力量,并宣布将把此次所获奖金全部捐赠给可持续发展公益事业。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奖仪式,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领取“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并在颁奖仪式上致辞。

图片

崔大使致辞对解振华特使获奖表示热烈祝贺,对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充分肯定解特使所做贡献表示感谢。

崔大使指出,获奖不仅是对解振华特使的表彰,也是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贡献的高度认可。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努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不断优化产业能源结构,单位GDP煤炭消费量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第一。

2022年,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中国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

2021年与2012年相比,中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中国努力为绿色科技创新做出中国贡献。

在储能、氢能源、太阳能等领域世界前10%的论文中,中国学者的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工程技术等领域,中国论文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一。

展望未来,中国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务实合作,携手前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共同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图片

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于2007年由诺贝尔家族时任掌门人迈克尔·诺贝尔与其他三位家族成员在瑞士创立,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聚焦环境自然、清洁能源、绿色数字经济、长期低碳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

通过授予可持续发展奖项,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沿技术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推动清洁与可再生技术的研究与改革,解决气候变化、现代社会资源短缺和浪费等问题。

在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奖颁奖典礼上致辞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

2023年2月21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荣幸视频参加今天的颁奖典礼。本来准备去现场参加,我7岁的孙子也说陪爷爷一起来,很遗憾因身体原因不能成行。

感谢诺贝尔基金会把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高奖项颁授给我。虽然荣誉是给我个人的,但更是对中国多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领域成就的肯定,对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所做努力的认可。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由衷感谢中国领导人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为我提供机会和平台,为中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事业效力。

感谢我的各位中方同事,正是由于你们对这份事业的挚爱和多年坚守奉献,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感谢参与气候多边进程的各国同事,我们从谈判桌上的对手,成为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在激烈的辩论中总能找到更多的共识,多年合作与友谊印象深刻。

感谢国内外所有关心气候变化的企业、媒体、机构和公众,正是由于你们的支持、推动和行动,世界正步入一个绿色低碳时代。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的理解、鼓励和毫无保留的支持。 

女士们、先生们:

自 1993 年我担任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起的三十年里,从环保到经济部门,我一直从事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和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亲身经历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在中国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态脆弱、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民生、减贫、环保等多重任务,要在几十年内走过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之路,还要在更短时间内把污染排放控制住、降下来,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难度超乎想象。

中国领导人富有远见,比较早就明确,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相继治理酸雨、沙尘暴、江河流域和城市空气污染,效果显著。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近十年来,中国完成了全面脱贫目标,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中国新能源装机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累计投资居全球第一,是世界风电、光伏和电池设备主要供应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老百姓幸福感越来越高。

中国实践说明,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非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相反能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愿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尽己所能提供帮助。 

女士们、先生们:

2007 年起,我参加了1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与我的团队、各国同事一起见证了全球气候治理在曲折中不断前行,达成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并付诸实施。我时常在想,《巴黎协定》为什么能够成功,能给我们解决其他全球性问题带来什么启示?

——《巴黎协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我记得2015年11月30日,150多个国家领导人不顾刚刚发生的恐袭,如约会聚巴黎推动谈判进程。他们认识到面临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正是这样的共识和决心,推动了谈判进程,获得了圆满成功。

——《巴黎协定》是多边主义的胜利。巴黎大会主席法比尤斯把敲定协定的绿色锤子赠送给我,我悉心珍藏,因为这是通过多边主义解决全球性挑战的象征。195个缔约方,国情不同,观点诉求各异,利益各不相同,只有坚持多边主义,确保决策公开透明、体现最大包容性,在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成功。

——《巴黎协定》是国际合作的典范。把《巴黎协定》一些重要条款与事前达成的中美、中法、中欧、基础四国等联合声明相关表述进行比对,会发现很多地方有相通之处。各个国家通过密集对话,在主要争议问题上照顾各方核心关切,找到最大公约数,是《巴黎协定》最后一刻达成一致的保障。国与国之间分歧、竞争在所难免,只有聚同化异、相向而行、对话合作、才能共赢。

——《巴黎协定》奠定绿色发展的方向。目前已有194个缔约方提交自主贡献,占全球98%的GDP和人口、95%的排放,66个缔约方提交了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趋势已不可逆转,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正在发生。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今年已经七十有四,作为一名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老兵,我愿意继续尽己所能,为这份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作出一点贡献。我将把所获奖金全部捐赠给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事业,放大这一奖项的积极影响。

今年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全球十大长期风险报告中,有四个与气候变化相关,国际社会如果不能采取更积极的气候行动,进行更有效的合作,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和地缘政治对抗。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只能通过可持续发展来解决。人类的前途取决于能否反思以往的传统发展模式,取决于今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

一一我深知,地球是宇宙一叶孤舟,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是通向未来的唯一选择,公平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共赢,人类才有未来。

——我希望,我们能够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基础上, 探索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人的身心和谐自洽,建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我坚信,全社会都将会参与到绿色低碳的变革和创新中来。政治家展现出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担当;企业家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生态财富;科学家和工程师大胆创新,探索更廉价、更清洁、更安全的未来能源解决方案。青年是未来,变革的钥匙在你们手中。

——我呼吁,我们还给子孙的地球是一项资产,而不是负债;是生态盈余,而不是生态赤字;是满载财富、生机盎然,而不是满目苍夷、万物萧疏。让我们在投身关乎子孙后代福祉的行动中,携起手来共同呵护人类唯一的地球家园!

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全联环境商会,详情请查看原文链接

(0)
上一篇 2023年2月24日 下午5:50
下一篇 2023年2月26日 上午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