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即将召开,新增的“环境资源界”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这是自1993年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别以来,全国政协界别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此次调整有何背景?新设“环境资源界”有什么深意?肩负什么新使命?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
问:此次调整有何背景?
答:2023年1月18日,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公布。全国政协34个界别中,“环境资源界”首次亮相。此前,多地政协也新增了环境资源相关界别。
界别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界别设置随国家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调整完善。每新增一个界别,都有其时代背景、战略考量。1993年增设经济界别时,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迈过3万亿元门槛;2023年增设环境资源界时,我国上一年度经济总量已突破120万亿元。我们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面临“好不好”的新课题,经济社会发展从注重规模数量转向质量效益,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增设“环境资源界”来强化环境资源课题研究是应时之举。
问:新设“环境资源界”有什么深意?
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李伟曾表示,增设环境资源界,解决了困扰委员会多年无界别依托的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张甘霖认为,这可以有效凝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建言献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共识和力量。
从人员构成来看,环境资源界85名委员的背景涵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海洋、林业、地质等多个领域。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
此外,环境资源界委员中,有不少大型能源化工企业的“掌门人”。他们将结合企业实际,围绕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调整等问题建言献策,有助于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解决。
问:肩负什么新使命?
答:新界别为新一届全国政协注入新鲜气息,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贡献智慧。据记者了解,今年两会,该界别委员建言献策高度聚焦“环境资源”主业。
改善生态环境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效,但仍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在张甘霖看来,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来自经济日报,详情请查看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