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的实现,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深刻重塑!
《红旗文稿》2022年第13期刊发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署名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人民日报》8月18日刊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署名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同日,中国环境公众号先后刊发了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8月12日生态环境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时的交流发言。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五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准确全面把握“双碳”工作的客观形势和实践要求,对于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扎实做好“双碳”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以高度的战略思维,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目标,把握发展内外环境的新形势新矛盾新特征,主动谋划、主动提出、主动推进的重大事项,也是从满足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求出发,自身必须要做而且必须做好的重大任务。
当前,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触发了人类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费物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我国作为人口超过十四亿的发展中大国,所面对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尤其突出。面向未来,再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是不可想象的,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有力推动,也是着力破解资源环境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基础之上,所必须迈出的决定性步伐。
同时,我国正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棘手,特别是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发展动能供给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够,产业变革升级处于最吃劲的重要关口。在这一阶段提出“双碳”目标,目的不只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更是要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不断加强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倒逼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而在新一轮全球技术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必须顺势而为推进“双碳”工作,助推我国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
我国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成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污染物减排的潜力逐渐收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总体上仍处于中低水平上的提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还有可能反弹。归根到底,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发生根本性改变,生态环境质量就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双碳”目标的提出,一方面可以加速驱动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发生根本转变,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扩大环境容量。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环境危机与国际博弈愈演愈烈,成为摆在世界圆桌上的重大难题。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为此,我国始终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和实施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政治承诺,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向来是说到做到,必定会完全兑现所有承诺。这既是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也必将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目标注入强大动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不是被动“接招”,而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主动“出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立足当前的迫切需求,坚定自觉做好“双碳”各项工作,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双碳”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双碳”目标的实现绝不是就碳论碳的事,而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意味着对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颠覆性转变,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深刻重塑,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且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其艰巨性是前所未有的。
当前,我国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变,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艰巨繁重。2020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4.1%,其中煤炭达56.8%,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60年达到80%以上,难度不言而喻。同时,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碳发展惯性仍然很大,而发展惯性力的逆转往往需要施加成倍甚至更大的作用力,给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巨大挑战。我国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开启降碳进程的,受原本发展惯性的牵制,个别地方为了“碳达峰”盲目搞“碳冲锋”,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强烈,对实现“双碳”目标十分不利。
实现“双碳”目标,时间上也异常紧迫。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在人均GDP相对较低、所用时间明显更短的情况下提出“双碳”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成本远大于这些国家。同时,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底子还相对薄弱,“双碳”领域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标准、人才等基础支撑也十分匮乏。
实现“双碳”目标,毋庸置疑将是我国发展历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硬仗,必须对困难挑战有充足认识和充分准备,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
三、推进“双碳”工作等不得,也急不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双碳”工作不仅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基础弱的现实困难,并且以实现“双碳”目标为抓手来赢得发展和竞争优势的窗口期十分短暂,如果不抓紧,就可能错过这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致使我国发展陷于被动之中。此外,地方政府、企业越早在落实“双碳”工作上谋篇布局,就越有利于抢得“双碳”提供的发展先机、减小工作阻力、避免系统性风险。因此,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抓紧制定“双碳”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避免坐等时间节点,更不可指望别人努力自己坐享其成。
另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积极有为,更要有节奏有步骤稳妥推进。我国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条件下,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要以一定的碳排放为代价。如果在思想认识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就很难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容易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过度反应,产生“先破后立”的倾向,丢了“饭碗”搞转型。我们还应看到,我国各地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战略定位和控排潜力不尽相同,一味地追求速度,搞齐步走、“一刀切”,不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差异,既不利于地方科学制定“双碳”行动方案,也不利于全国层面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双碳”是一个多维、立体、完整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要科学认识到,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四、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双碳”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以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基本遵循,做好“双碳”的“1+N”政策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相关政策的有效衔接,有力有序推动各项工作部署。
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是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突破口。能源绿色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也是能否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和根本保障。要充分考虑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前提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煤炭消费,积极有序发展更为清洁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甚至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全面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加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充分挖掘节能增效的减碳潜力。
构筑全方位制度保障体系是有效衔接“双碳”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当前,“1+N”政策体系下的“四梁八柱”仍亟待完善,规划、法律、标准等各类制度缺失成为推动“双碳”工作的关键掣肘。要切实将“双碳”目标任务融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区域重大战略规划中,充分衔接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生产消费、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等各类专项规划,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健全“双碳”标准,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尽快补齐基础短板,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有效激发地方和企业能源转型的动力,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逐渐脱钩提供政策支撑。要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双碳”工作相关指标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要完善“双碳”市场机制,善于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用好碳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手段,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科学技术创新是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支撑保障。绿色低碳领域的革命性技术,不仅可以加速“双碳”进程,还可以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双碳”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攻克绿色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尽早实现重大突破,特别是加强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以及生态碳汇等领域的重大战略技术支撑。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前布局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的成熟度,加速前沿绿色低碳技术的普及、转化、应用。要进一步筑牢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打造一批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绿色技术创新平台。
对“双碳”的认识越深刻,对实践的引领就越有力。我们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系统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增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双碳”的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来源:《红旗文稿》2022/13,执笔:俞海 王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主题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衰关系文明兴衰,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智慧,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的”,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深刻揭示并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文化底蕴。这一思想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运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一思想是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这一重大变化,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这一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有度”等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开放包容。这一思想系统阐释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的关系,深刻回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作出系统阐释和科学谋划,是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这一思想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这一思想开放包容,既来自于中国实践和理论创新,也吸收世界上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成果;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展现出这一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包含着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全面领导具有“把舵定向”的重大作用。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当好生态卫士,坚持正确政绩观,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今中外有许多深刻教训表明,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必须深刻认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是对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必须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刻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制度供给和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必须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坚决制止餐桌上的浪费,实行垃圾分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坚定不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并作出具体部署,明确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要求,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生态文明建设是大仗硬仗苦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懈、奋发有为、久久为功。
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深刻把握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的调整和优化,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中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着力建设健康宜居的美丽家园,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树立底线意识,强化系统思维,把系统观念贯彻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主动承担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持之以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合作,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持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 2022年08月18日 第10版)
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孙金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高度出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权威辅助读物。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学好用好《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指导意义
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为生态文明建设锚定了历史方位、明确了政治保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具有极为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绿色根基。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将在指引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持续丰富、更加完善,也必将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科学理论的真理伟力。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定不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理论品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是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理论探索的深化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吸收与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经验成果的借鉴与超越。这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睿智思考和深刻洞见,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巨大优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就和宝贵经验提炼升华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我们要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做到学深悟透、知行合一,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持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学习贯彻《纲要》,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必须走在前、做表率。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要全面系统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放到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学习把握。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是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必须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去学习领会。
要及时跟进学。自觉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不断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新论述中汲取营养、深化认识,深入学习领会蕴含其中的最新科学分析、准确研判和战略部署,并坚决贯彻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确保方向不偏、立场不移、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
要深入思考学。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多思多想、研机析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自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重大问题,不懈探索、守正创新,持续积累和深化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取得新成果新突破。
要联系实际学。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边学边思、边学边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出实招、下实功。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自觉行动和工作成果。
※这是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2022年8月12日生态环境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时的交流发言。
(来源:中国环境)
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
学好用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对我们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和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伟大思想指引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中国迈出重大步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奋斗历程,我们深刻感悟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些成就的取得,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实践伟力,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极为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
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
(一)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要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二)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不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五)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六)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七)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八)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以法律武器法治力量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九)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十)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三、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一)着力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当好生态卫士。
(二)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
(三)着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着力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确保核与辐射绝对安全,慎终如始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生态环保工作。
(五)着力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六)着力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并在主席国任期内推动实施,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对外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这是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2年8月12日生态环境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时的交流发言。
来源:中国环境
中国电业与能源
本文来自碳中和专委会,详情请查看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