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执意窜访中国台湾地区,8月5日,外交部宣布采取以下反制措施:
最后这项“暂停中美气候变化商谈”可谓让西方炸开了锅。
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表示,“中美是最大的排放源,如果我们不能一起带头在气候问题上采取行动,整个世界将承受后果”。
克里为了证明中国的这一反制措施是“错误”的,列举了三个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倒打一耙的所谓的理由:
一、克里声称,美国从第一天起就明确表示,我们与中国在气候方面的合作必须与我们两国面临的其他困难、问题分开。
二、克里声称,气候危机不是一个双边问题,不是地缘政治或意识形态的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因为双边分歧而阻碍现存跨国问题的进展。
三、克里声称,中国暂停气候合作并不是在惩罚美国,而是在惩罚世界,尤其是惩罚发展中国家。
这已经不是美国首次就气候问题、碳排放问题发布颠倒黑白言论,我国外交部此前也做过全面的回应。
6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布《美国对华认知中的谬误和事实真相》文章,就此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亚洲协会发表对华政策演讲做出回应。
美国国务卿政策演讲中谬误称:气候问题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数学问题。如果中国坚持目前的计划,在2030年前不降低排放量,那么世界其他国家排放量必须在2035年前降至零,这是基本不可能的。
外交部对此回应表示:美国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不应转嫁责任,不应奉行“双重标准”。
◆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1850年到2011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7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都要求发达国家偿还历史债务。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不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而是气候变暖的受害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上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限制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环境部长韦拉·莫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期间表示:“因为它们(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活动,我们成为全球气候问题的受害者,正承受着他们制造的气候后果。这绝对不公平。”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不仅是认真负责的参与者,更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派。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时间只有30年,而欧盟、美国、日本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
中国在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所做的贡献基本上都占全球总量的30%-50%,贡献显而易见。截至2020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煤炭消费占比由2005年的67%下降到2020年的56.8%。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全球光伏企业前20强中有15家是中国企业,前五名均为中国企业。全球十大风电企业中有七家是中国企业。中国过去10 年淘汰1.2亿千瓦火电,超过了英国目前装机发电总规模。截至2021年底,中国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其中2021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295万辆,占新注册车辆总数的11.25%。
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超过美国。2019年底,中国水电风电光电装机容量达到7.56亿千瓦,是美国的2.8倍。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达到12.7%,约为美国的1.4倍。
◆美国作为全球累计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3倍。1750年到2019年的270年间,美国累计排放4125亿吨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总量的1/4,是全球最大累计国,为中国的近两倍。数据显示,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历史最高值为人均23.44吨,美国2018年人均排放量为16.85吨,而中国的这一数字是7.56吨。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人均碳排放量不及美国一半,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约为美国的八分之一。即便是2030年中国实现了碳达峰,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大致也只有7-8吨,但美国2005年碳达峰时人均碳排放量已达14吨。
◆2017年6月,美国宣布将退出《巴黎协定》,2020年11月正式退出该协议,极大地损害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2021年2月,美国才正式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虽然政治姿态有所恢复,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回不去了,2021年排放量较2020年不降反增,离《巴黎协定》的要求越来越远。美方在事关全球整体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反复无常,充分暴露了其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实用主义态度,已经失信于全球大家庭。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在2009年哥本哈根和2010年坎昆会议上,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共同调动10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然而十多年来,发达国家从未能真正兑现这一承诺。国际知名智库报告显示,发达国家每年提供的气候出资不仅总额不达标,而且存在“掺水”“凑数”等问题,实际提供的有效资金远低于官方通报数据。特别是美国仅完成应承担份额的不足20%。
◆美国多年来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与中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但行动上却自相矛盾。美国要求中国控制煤炭消费的同时却要求中国继续从美国进口煤炭;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却制裁中国的光伏企业。以光伏产品为例,从2012年开始,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税率高达34%-47%。2014年12月,美国对中国光伏制造商进行“双反”调查。2018年1月,美国上届政府决定对85亿美元的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全球保障性关税。2021年底,美国将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签署成法,打着人权的幌子打击新疆光伏产业。美有关举措不仅打压正常的光伏产品贸易、打乱正常供应链,也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美方应纠正错误,为中美两国气候合作营造有利环境。
◆当前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需要各国合力应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应切实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正视其历史责任,展现更大的雄心和行动,率先大幅度减排,早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为发展中国家留出应有的发展和排放空间,落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在兑现出资承诺、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投资流向低碳领域。各方还要积极建立国家、区域和全球的碳市场、碳定价机制,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碳市场收益分成机制,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侯变化和开展能力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
本文来自碳中和专委会,详情请查看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