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屡禁不止,治顽疾还需下猛药

建立健全严密的法治环境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制度设计,提高违法成本,对尊法守纪企业纳入白名单,加强对环境守法企业的扶持,在政策上开辟绿色通道。公众参与监督是重要的力量源泉!

近日,某报记者卧底揭穿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诸多内幕,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为何伪造篡改自动监测数据、出具虚假报告、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等弄虚作假行为屡禁不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3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 一是自认为很安全,不会被发现。自动监测工作专业性很强,非专业人士很难搞懂。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方法多、路径广、形式五花八门,无论是从采样、预处理、仪器分析、数据传输,还是绕过自动监测设备逃避监等环节都可以做手脚。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违法行为手段不断升级、方式更加隐蔽,非专业人士很难发现破绽。比如,自动监测设备内嵌软件随机生成达标数据上传监控平台、投加特殊药剂干扰自动监测结果等造假手段很难被发现,且执法检查具有滞后性,导致对造假行为发现难、发现慢,违法证据不好固定等问题,致使部分企业自认为很安全,不会被发现,助长了他们造假的侥幸心理和嚣张气焰。
  • 二是无视职业准则,违反法律规定。一方面,第三方环境监测服务机构无视诚信履行合同约定,不能独立客观、科学公正的提供监测结果,不顾职业道德和行业准则违反公序良俗弄虚作假。另一方面,排污企业顶风违纪,不顾国家三令五申的要求,忽视对自动监测数据作假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决心和打击力度,更不能从相关部门曝光的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引起警示震慑。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是一种性质恶劣的反监管行为,轻则违反法律接受行政处罚,重则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严重后果。
  • 三是迫于无奈选择,劣币驱逐良币。某报记者的调查曝光了一些环境监测机构通过伪造和篡改监测数据,为排污企业出具虚假的合格监测报告,企业付款都是先付百分之十,在监测结果合格后才支付尾款,这种行为已经是监测行业的潜规则。形成此社会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缺少对合法企业(良币)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形成对违法企业(劣币)的有效惩罚机制,而是形成了巨大的不正当获利空间,本质就是低成本驱逐高成本,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那么,该如何杜绝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为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首先,建立健全严密的法治环境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要通过制度设计,提高违法成本,对遵法守纪企业纳入白名单,加强对环境守法企业的扶持,在政策上开辟绿色通道。

要将数据造假企业纳入黑名单,一旦出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等行为,让违法企业、违法人员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其次,严厉查处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治顽疾要下猛药,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让弄虚作假者不仅付出经济代价,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使其深切感受到绝不能心存侥幸。

此外,媒体和公众的参与也很重要。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既要宣传报道行业内的标杆企业,激励其诚信守法经营持续得到改善,也要曝光违法企业的违法行为及典型案例,营造不敢作假、不能作假的舆论氛围。

公众参与监督是重要的力量源泉,企业和第三方监测机构应将相关信息主动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公布的自动监测数据信息越明确、越清晰,越有利于倒逼其树立知法守法、诚信经营意识,越有利于促进其遵守、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

本文来自真车数,详情请查看原文链接

(0)
上一篇 2023年12月17日 下午4:00
下一篇 2023年12月19日 下午4: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