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世锦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碳中和”有两个关键的方面,一是碳核算,另一个是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碳核算在中国是比较紧迫的问题。首先,生态核算在理论上存在困境或不足,比如过去曾有的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生态服务价值等核算,尚没有很公认的核算方法。其次,从更大的范围来讲,“碳中和”实际上是一个全面发展范式的转变,要求重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社会资本的协同作用等。这要求我们将理念搞清楚,一定要有一套核算方法,否则很难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实际效应。
从整体上看,碳核算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也存在一些大家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比如,在产业链上碳责任的界定问题,到底怎么来界定?从中国的现实来看,碳核算应该说是整个绿色转型的微观基础,建立并完善这样一个微观基础是非常紧迫的,这对下一步推进绿色转型影响较大。
应当明确的是,无论是行政方法,还是市场方法,碳核算都是基础。从行政方法看,近些年中国推进的一些减排措施或在效率与公平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尽管西部地区碳排放较多,但却为中部地区发展作出很多贡献,这其中的账怎样算清楚,需要一个很好的碳核算基础。从市场的方面看,中国的全国碳市场已经运行了一年多的时间,但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缺陷,或影响价格发现的作用。另外,企业普遍的碳账户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没有很好的碳核算,市场进行交易就会比较困难。
《拥抱绿色发展新范式——中国2060年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报告》(简称《报告》)特别强调,建立健全碳核算体系,为全社会范围内各个主体设立碳账户,形成碳中和制度的核算基础。另外,《报告》还提出,明确2060年前不同时间段的碳排放总量目标,以形成碳核算体系下碳责任的硬性约束,引导预期以及促进市场交易。
技术创新是“碳中和”推进的另一重点。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挑战就是经济增长与减碳的关系。一方面,中国的目标是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至少是人均GDP3万至4万美元水平,而中国目前约在1万美元水平,因此中国经济仍然要增长。另一方面,中国人均碳排放已经达到全球的平均水平,排碳的空间已经比较小。
增长和减碳的矛盾怎样解决?根本出路或者说关键因素是绿色技术创新。一方面,像光伏、风能、绿氢等绿色技术创新可以直接减碳,减碳的效率更高。另一方面,成本大幅降低是当前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绿色技术创新的优势是解决增长与减碳矛盾的重要方法。
中国的能源创新、经济的绿色转型,可能是增量部分首先推广新技术,进行技术替代,然后存量部分逐步进行新的绿色技术替代,最终在整体上降低碳排放的总量。技术创新使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下降,同时也可以支持经济增长。
不过,当前技术创新或缺乏足够的激励等体制机制问题。比如,市场机制该如何评估新技术为减碳带来的效应;再比如,增量部分占比越来越大,如何为新技术提供有效激励,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根据刘世锦“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途径”高级研讨会上讲话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作者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桔数科技,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blog.jushukj.com/archives/3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