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排放不达标车上了路,这背后的水究竟有多深?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占据大气污染总量的6成以上,其排放的一氧化碳(CO)和碳氢化合物(HC)超过80%,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超过90%,是近些年雾霾频发的主要“元凶”之一。

图片

去年7月,GB18352.6-2016轻型汽车国六新车排放标准正式实施,也就是要求第一类轻型汽车行驶每公里排放限值为:一氧化碳(CO)0.7克、碳氢化合物(HC)0.1克,氮氧化物(NOx) 0.06克、颗粒物(PM) 0.0045克、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0.068克、一氧化二氮(N2O)0.002克,这导致排放超过国六标准的汽车不能上路行驶。而这只是国六A的标准,过渡期为3年,等到2023年7月1日,就开始实施国六B的标准。即使如此,按照国六A的标准,有些汽车连城区都进不去,高架也不上了,限制还是挺大,可以说,国六排放标准之严堪称“世界之最”。

图片

不过,虽然严格要求新车排放标准,但新车进入市场后即为在用汽车(上车牌后按在用车管理) ,根据GB18285-2018在用汽油车排放标准中规定四种检测方法和标准限值,其中双怠速法和稳态工况法都是用百分比(%)计算,与新车排放标准计算的克/公里方法不一致,不能进行比较,而且还分了A、B二类限值;只有瞬态工况法和简易瞬态工况法也是按克/公里计算排放限值,据了解,我国目前没有瞬态工况法设备,所以只有简易瞬态工况法才与新车检测方法有可比性。而简易瞬态工况法也分为A、B二类限值,汽车行驶每公里排放按简易瞬态工况法A限值为:一氧化碳(CO)8.0克、碳氢化合物(HC) 1.6克、氮氧化物(NOx)1.3克,在用车标准没有要求对颗粒物(PM) 、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一氧化二氮(N2O)进行检测。

图片

从同期颁发的新车标准和在用车标准对比来看,在用车标准比新车标准放宽了10倍以上,因此导致机动车污染重灾区仍集中于在用车。但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何在用车污染治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呢?

目前对在用车的污染治理仍然存在不少弊端,让很多不达标的在用车成为漏网之鱼。

一般来说,按照国家颁发的宽松的在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换算,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每公里排放超过10.9克才为不达标汽车。但是即便如此,在路面上我们依然可见到不达标车辆在行驶,而这都与机动车尾气检测“放水”有关。

据调查发现,在机动车尾气检测领域存在一条灰色产业链,这个链条为原本就严重的空气污染持续做着“贡献”。“不达标车主采用各种‘手段’顺利通过车辆检测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一个长期影响空气质量无法改善的问题。

据悉,在一些尾气检测的地下交易中,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无需维修就能拿到年检合格的检测证明。无论是二手车买卖中的上牌检测还是日常年检,“黄牛”自称只要交钱就能“打通”一切环节,他们为车主代检车辆,一般重型柴油车千元可“包过”。

为何机动车尾气违法检测如此猖獗?据悉,早在2014年5月16日,公安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该政策提出机动车新购置车6年内免检的便民措施,导致检测场客源下降,检测场之间的竞争加剧,非正规检测也就成了他们所说的“无奈之举”。而2015年后修订颁发的《大气法》和2015至今多次修订的《计量法》,又将制造检测设备的技术考核和计量检定,修订为依据专家评审的方式认定检测场开检资格,也就是执法审查的检测机构CMA计量资质认定,这样就导致政府放弃了对检测设备真假的监管,检测场购买的设备出现检测数据不真实,就由检测场负责,反而加重了检测场的违法风险。

另外,如今作弊手段已经“升级”到外人根本看不出来的“水平”,即通过调试检测设备的软件直接生成假数据,无论车辆排放状况如何,都能出具想要的数值报告。甚至某检测厂的检测设备软件上公然写着‘是否出具假数据’的字样,可想而知“尾气造假”的产业是多么的猖獗。

不仅如此,为了避免一次检测通过的概率过高而被约谈,检测厂在年检收费上也暗藏玄机。通常的做法是,初检正常收费则复检免费,相对应的,初检时若高排放车不能通过,则在复检时通过设备软件更改数据,为高排放车辆放行。

有专家认为, 在车辆年检社会化改革之后,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忽略对检测设备制造商的监管,更应颁发新车与在用车相对应的检测方法和标准限值,严查购买和使用能弄虚作假设备的检测场并严格处罚。我们相信,车辆年检社会化发展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只有严谨的政策和科学的管理,以及支持先进技术的发展,才会让汽车消费者感受到公平、公正、透明和便民,才能有效降低汽车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和支撑汽车工业健康发展。

本文来自车辆真信息库,详情请查看原文链接

(1)
上一篇 2021年11月28日 下午2:56
下一篇 2021年11月30日 上午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