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补贴进一步退坡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还有出路吗?

新能源(电动)汽车在政策补贴的推动下,很多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但由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技术竞争力不强,新政的推出将会继续加大市场的淘汰率,市场消费逐渐回归理性。

2020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通知》。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显示,2021年,将对新能源(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再一次退坡,而决定是否具有获得补贴的标准也将提高。

图片

新能源(电动)汽车补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021年新能源(电动)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公共交通等领域车辆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10%,地方可继续对新能源(电动)公交车给予购置补贴。与此同时,在非公共领域补贴政策中,纯电动车型的续航标准增加到了400km标准,补贴前车辆指导售价在30万元以下,价格标准没有改变。其中,NEDC续航在300和400km之间的国家补贴1.3万元;NEDC续航400km以上的国家补贴1.8万元;而插电混动车型(含增程式)NEDC续航需满足大于50km,国家补贴为0.68万元。此外,对于营运使用或非个人使用的新能源(电动)乘用车,将可以进行国家补贴0.7万元。

与2020年4月23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相比,两者关于补贴退坡标准的要求一致。2020年的通知提出原则上每年补贴规模上限约200万辆。而在新的通知中,这一数量要求则未被提及。

图片

补贴退坡之前的虚假“繁荣”

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来说,由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本身技术并不成熟,相关政府又想扶持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补贴的形式来给新能源(电动)汽车以更多的市场支持,当新能源(电动)汽车有比较高额的补贴的时候,它在市场上就会有一定的市场占有量,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不是出于自愿,但也会购买新能源(电动)汽车。

所以我们看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早期,很多人买新能源汽车的理由就是买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省钱省电,而且还可以在比燃油汽车更便宜的价格购买到,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补贴才成为了整个产业都习以为常的事情。·

图片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长期依靠经济补贴生存。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如果对产业有明显政策的倾向性,而这项产业就一定会在短时间内,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增长,才会进行补贴,而补贴的时间不能过长。而我国政府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补贴已超过10年,至今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还没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增长。

骗“补”、骗“投”的好日没有了!

在我们看来,部分“僵尸”新能源(电动)车企靠幻灯片和广告宣传造势,费尽心机拿到国家补助,然而迟迟没有量产进展,未来这种靠PPT圈钱的行为也会被遏制,补贴减少,意味着部分新能源(电动)车企骗“补”发家的路子要被断了。

此外,随着新能源(电动)车企准入门槛将被提高门槛,有一部分“老年代步车”生产企业也将被淘汰。《通知》也丝毫没有给部分典型企业“面子”,没有对造车雄心壮志的恒大、宝能等企业给予了“特殊关照”,要求新能源(电动)车企,详细报告2017年以来在当地投资和拟投资建设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情况。

图片

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违规建设现象,通知要求,加强汽车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严控增量、优化存量,严格执行新建企业和扩大产能项目等规范要求。通知强调,加大僵尸企业退出力度,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坚决遏制新能源(电动)汽车盲目投资、违规建设等乱象。推动产业向产能利用充分、产业基础扎实、配套体系完善、竞争优势明显的地区和企业聚集,不断提高产能利用率和产业集中度。

“新能源(电动)乘用车、商用(电动)车企单次申报购置补贴清算车辆数量应分别达到10000辆、1000辆。”换句话说,新能源(电动)车企,乘用车年销量需超过一万辆,才能及时拿到补贴。我们以2020年前11个月的销量排名为例,国内造车新势力中销量最高的分别是蔚来(37870辆)、理想(26498辆)、小鹏(20586辆)、威马(19907辆)。

图片

但拜腾、博郡、赛麟三家新势力造车企业,则未能量产,纷纷身陷资金困境,黯然退出舞台。在这些品牌之外,还有诸多“PPT造车”的新能源车企业在苦苦挣扎。对于某一些新能源汽车公司来说,只依靠于自己补贴来生存,而用落后的产能,这样的企业实际上是没有长期发展前途。可以确定,骗“补”车企们的日子不好过了。

图片

总结:新能源(电动)汽车在政策补贴的推动下,很多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但由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技术竞争力不强,新政的推出将会继续加大市场的淘汰率,市场消费逐渐回归理性。为此,我们认为,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不能依靠技术和服务优势给经济带来增长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理性对待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

本文来自车辆真信息库,详情请查看原文链接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23日 上午11:20
下一篇 2021年11月26日 下午2: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