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文章中笔者对“计量”概念和来源进行了深入解读,“CMA资质认定”的来源同样与“认证”关联紧密。本文将进一步深入了解更为关键的检测机构“认证”环节,对其进行溯源。
2006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将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并称为国家质量基础的三大支柱,这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其中,合格评定主要包括“检测、检验、认证、认可”四种类型,也是业内所为人熟知的一些检验检测机构设立时所用到的名称。
国际标准ISO/IEC17000《合格评定词汇和通用原则》中将“认证”定义为:“与产品、过程、体系或人员有关的第三方证明”;
通俗地说,就是指由具备第三方性质的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人员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合格评定活动。实际上,用“合格评定”的方式对检测机构进行管理,便于资本利益链控制技术发展。
目前,我国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需要得到CMA资质认定之后,才能开展检验检测工作。对于机动车尾气检测行业来说,原来法律法规计量检定的对象是检测设备;而CMA资质认定的评审对象是从事检验检测的人和经营情况;如检测质量负责人、检测签字人、检测机构负责人、购买设备合同、建设场地面积等。
CMA评审内容与数据质量和量值管理好像没有关系,反而象在收集检测机构商业“情报”。而“质量合格评定中心”这个机构反而垄断了资质认定,这家机构很有可能与市场监管总局某些官员关系紧密,尤其是评定中心评审组的专家,可以说专家是资本利益链安排在CMA资质认定中对付政府和玩弄检验检测机构的阴阳人,利益关系人让通过,明知检测数据造假也会“相办法”让其通过CMA资质认定。
CMA资质认定串通造假是很多检验检测机构普遍假检的症结所在。同时,CMA资质认定造假衍生了机动车尾气检测生产设备、检测报告等一系列造假行为,不可不谓之“万恶之源”。
不知屏幕前的您有没有想过,为何造假检测现象屡禁不止?这背后的水到底有多深?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资质认定评审中心大部分人员都与假冒的检测设备制造商常年勾结,相关政府对媒体曝光的检测设备造假事件也不管不问,造成我国汽车尾气检测设备和检测数据长期陷入造假的恶性循环。
还有些检测机构批量制造虚假检测报告,完全违背了国家对汽车检测机构开展业务的初衷。资质认定评审中心和评审专家只关心是不是自己人开的检测站,不是自己人的检测站就一定封杀。CMA资质认定的背后“老虎”到底是?期待纪检部门尽快揭开迷底。
本文来自万精研究院,详情请查看原文链接